显微镜下识别次生孔隙
发布人:shpuda发布时间:2014/4/14
次生孔隙的类型很多,有的容易识别,有的难以识别。次生孔隙的成因以溶解作用为主,其中胶结物溶解为数最多,胶结物溶解常形成次生粒间孔,它与原生粒间孔很难区分。
区分次生孔隙的方法很多,利用矿物在阴极发光偏光显微镜下的发光特征来识别次生孔隙有四种方法。
(1)碳酸盐矿物的溶解残余岩石的粒间孔在成岩过程中,经过胶结作用可以全部被胶结而消失,再经溶解作用之后,胶结物溶解而形成次生粒间孔,在偏光显微镜下这两种粒间孔很难分辨。
碳酸盐胶结物在溶解时,在颗粒边缘常常会有一些溶解的残余,但由于太小,光性不明显,在偏光显微镜下不易确认。在阴极发光显微镜下,其发光特征明显,这些溶解残余容易被观察到。它们在阴极发光显微镜下一般有三种表现形式。
①颗粒边部有少量的胶结物溶解残余,形状不规则,但很圆滑,常呈星点状。
②在孔隙中可见飘浮状的溶解残余,也常呈不规则且圆滑的星点状。
③分散状的溶解残余,但都具有统一的消光特征(3-9)。
图中黑色部分是方解石胶结物,它们虽分割成几块,但光性一致,在阴极发光偏光显微镜下发光特征。也相同,该特征表明,它们是大片方解石胶结的溶解残余。
与拉间孔有关的次生孔隙中被恢复的原生粒间孔(次生粒间孔)、被恢复的残留粒间孔(次生残留粒间孔)以及混合粒间孔,都可用这种方法来识别。
(2)胶结物和孔隙分布不均匀岩石中有相对集中的胶结物,又有相对集中的孔隙,这可能是与不均匀的溶解作用有关所形成的次生孔隙。
这种现象的发生,表明原来是大片的胶结物对岩石进行胶结,经溶解作用后,部分胶结物溶解形成次生孔隙,部分胶结物残留。
(3)石英颗粒被溶蚀沉积物沉积时可以保留孔隙,在成岩过程中,经历了胶结作用和交代作用之后,岩石中的孔隙被胶结物全部填满,同时也对其中的石英颗粒进行交代,交代作用从颗粒边缘开始向内部交代,当经过溶解作用时,胶结物被溶解掉,石英被交代的部分也随之溶解。石英颗粒便会出现不整齐的边缘,即港湾状的边缘。岩石形成了次生孔隙,因此港清状的石英颗粒边缘可以作为识别次生孔隙的标志。次生孔隙中扩大的粒间孔也可用这种方法来识别。
石英顺粒港湾状边缘的出现有两种原因,一种是上述由胶结物交代后又溶解而形成的,这种成因才可以作为识别次生孔隙的标志。另一种原因是由石英颗粒的次生加大而造成的,石英的次生加大受空间、硅质来源、晶体本身特征等因素控制,在不少情况下会形成不均匀的次生加大,这种在一个颗粒上的不均匀次生加大的结果会使石英出现不整齐的港湾状边缘的假象,显然,这种港湾状的边缘与溶解作用没有因果关系,也不能作为识别次生孔隙的标志。因此要把石英港湾状作为识别次生孔隙的标志需正确判断是由溶解作用形成的还是由于不均匀的次生加大形成的。
上一篇:显微镜微观研究交代作用下一篇:偏光显微镜下胶结物的浓解